![]() ![]() ![]() ![]() ![]() ![]() ![]() ![]() ![]() ![]() 更多圖片參見: http://www.www.2dgameart.com/read.php?tid=1859553 XDUOO X3對比飛傲X1的評測參考前面發的主題: http://www.www.2dgameart.com/read.php?tid=1860043 第一部分:SONY ZX100、ZX1、山靈M2對比評測 ------------------------------------------------------------------------- 對于SONY相關產品的評測,都要先發個聲明,以下兩類人請勿觀看本評測: 1、EQ愛好者,覺得開了EQ才“好聽”的人請繞道,我們不是一類人,我寫的這些東西對你沒有意義。參考前面我發的貼,關于數碼單反和手機美顏攝影的帖子:http://www.www.2dgameart.com/read.php?tid=1859407 2、大法信仰值超高的人,不接受任何對SONY產品負面評價的也請繞道。我對改變他人信仰沒有一絲興趣。 ------------------------- 最初是打算先把山靈M2和M3做個對比,再做ZX1和ZX100的對比,但是聽下來覺得完全沒必要,M2和M3差別太大,ZX1和ZX100差別太小,都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倒是山靈M2和ZX1/ZX100風格接近,所以直接匯總在一起評測。 以前說過很多次,風格類似的器材放在一起對比才有意義。槍手最喜歡玩的把戲就是:和解析好的比“音樂味”(甚至是比誰更能涂抹細節!),和音樂性好的比解析力等等(拿著硬刺當高解析)。 一、外型、操作: 山靈M3和M2,體積、重量上差別很大,M2做得非常小巧,也很輕,便攜性大幅度提高。操作性上二者都是右上角轉盤與方向按鍵結合的方式,不過M2用的是數碼相機上常見的那種轉盤按鍵,并且刻上了功能指示,這比完全沒任何標識的M3要直觀了很多,所以直接入手操作完全沒問題。 SONY ZX100外觀設計和制造工藝都很優秀。體積上ZX100比ZX1稍小一點,但重量卻更重,實際稱量:ZX100:143g 、ZX1:139g 、山靈M2:116g 、飛傲X3K:136g。就便攜性而言,山靈M2無疑更出色。ZX100沒有延續ZX1的安卓操作系統,采用純按鍵操作方式,正面下面的整塊面板就是按鍵操作區域,從使用上來說沒有ZX1那么方便,特別是選曲,如果目錄里曲目多ZX100就費勁了。 二、聲音對比:測試耳機:飛利浦X2,耳塞:K3003,IE8,RE400 1、山靈M3和M2聽感上差別是一耳朵的事情,不論是中高頻的細節還原、聲音的分離度、低頻控制力等等,M3都明顯好于M2,這確實可以說是檔次上的差距。從總體風格上來說,M3本身是一臺比較注重音樂性、不突出細節還原的播放器,而M2則更向著聲音柔和化的方向跨了一步,如果前面看過我寫的ZX1和ZX2的評測,就知道為何我會把M2和ZX1/ZX100拿來做對比。從飛傲X5到山靈M3直到山靈M2,終于找到了一個聲音上最接近SONY ZX1系列的播放器。 2、ZX1/ZX100高頻部分差別很小,二者的高頻延伸、細節還原沒有明顯差別,ZX100高頻相對更凝聚一些,定位感也比ZX1好一點,ZX1高頻泛音更多,聽著也更松散一些。 說實話對比ZX1與ZX100的高頻部分真不是個好差事,小提琴聽得很憋屈,換到山靈M2才算是豁然開朗了,高頻延伸、細節都要好很多。(其實山靈M2高頻相對M3并不算優秀,細節表現力還有差距。)ZX1/ZX100的高頻部分確實做得太差,高頻延伸不足、細節缺失嚴重,這對于器樂的表現、聲場定位、聲音分離度等等都會有明顯的負作用。ZX系列離HIFI的本意 “高保真”還有很遠的距離。 中頻部分,ZX100的人聲相對ZX1更凝聚一點,差別很小,都是非常柔和的風格,山靈M2中頻細節仍然要比ZX1/ZX100好一點,但差距不算很明顯,M2的中頻并沒有達到靠豐富的細節細膩還原人聲的地步。對于中頻的修飾ZX1/ZX100相對更明顯一點,女聲聽感也是ZX100更好一點。 低頻段ZX100的低頻動態和控制力要好于ZX1,器樂人聲的分離度也更好一點。山靈M2低頻量感比ZX100稍多一點,低頻控制力差不多,器樂人聲的分離度M2要稍好一點。 古典交響的曲目M2還能聽聽,ZX1/ZX100就勉為其難了,大場面基本就糊成一鍋粥了。高頻細節的缺失影響很明顯。 3、不同耳塞的表現 山靈M2底噪的測試值相對較低,而在實際聽感上,設置到低增益下,K3003耳塞能聽到一定的底噪;IE8下底噪輕微,正常聽音沒影響;RE400聽不到底噪。ZX100在K3003下能聽到很輕微底噪,基本沒影響;IE8/RE400聽不到底噪。 從耳塞實際搭配上來說,ZX100搭配K3003聽感較好,雖然把K3003優秀的高頻解析給抹平了,但至少不會刺耳。松散的控制力對K3003也沒太大影響。而山靈M2搭配K300則完全不合適,齒音教明顯,另外底噪在一些音樂的間隙中還是會有點影響。 對于IE8和RE400,山靈M2在高頻解析、輸出功率上的優勢體現了出來,整體聽感明顯好于ZX100,森海的IE8系列雖然靈敏度比較高,但其實對推力還是有一定要求的,驅動不充分容易低頻發混。 便攜播放器和耳塞的搭配問題非常重要,最大原因還是出在耳塞上,耳塞的失真度比耳機要大了幾個數量級,以前也曾經吐槽過,不再多說。所以ZX1/ZX2/ZX100雖然存高頻缺失嚴重、推力過小的問題,但是搭配一些高頻突出的耳塞整體聽感還是不錯的,比如SONY自家的一些耳塞就是這個風格,K3003也可以考慮,就是實在有點浪費了,未必能和一些低端的同類風格的耳塞來開差距。 對于K3003這個耳塞我建議搭配山靈的M3,低增益檔基本無底噪,細節表現、動態等比ZX系列強太多了。詳細參考以前的評測:http://www.2dgameart.com/read.php?tid=1786809 山靈M2搭配耳塞要注意避免那些靈敏度極高的定制耳塞以及類似K3003這樣的高頻比較突出的耳塞。森海IE系列或者HIFIMAN RE400/RE600都值得考慮。如果有體積上可以放寬,類似天龍MM400這樣的便攜耳機比什么耳塞都強。 三、數據解讀: ZX1/ZX2/ZX100/這哥仨的各項測試數據幾乎都差不多, THD+N失真指標較差(與其采用D類放大電路有關),輸出功率太低,都是9毫瓦/32歐的輸出功率,要知道蘋果iphone6s手機都有23毫瓦/32歐!以前有廠商拿著ZX2和iphone6找人盲聽,結果一邊倒iphone6“完勝”。實際上蘋果手機(iphone6s)聲音上完全是白開水,中頻發干,明顯不如ZX1/ZX100,但蘋果聲音比較平衡,高頻不會像ZX系列那么暗,所以只要楊短避長,通過選曲和器材搭配去達到想要的盲聽目的并不難。ZX系列在聲音上和國內品牌同價位的差距比較大,但還不至于淪落到不如手機的地步。 山靈M2體積小巧,輸出功率仍能達到100毫瓦/32歐,對付耳塞和高靈敏度的便攜耳機完全足夠。底噪數值較低,也直接體現在聽感上。 四、如何選擇 對于3000價位的國外品牌來說,AK JR這個產品直接可以排除掉,不管是聲音、操作(反應較慢)都不如ZX1。AK JR唯一的優勢就是更小巧一點。 對于SONY ZX1和ZX100的選擇,首先在聲音上二者的差別較小,基本可以不用考慮。便攜性上也基本相當。ZX1的優勢是安卓系統,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擴展性,可以直接用網絡音樂播放器等,可玩性更高,缺點是如果長期不用,關機后電量消耗很快。ZX100的優勢是更長的續航時間,大容量內存加上雙TF卡槽,可擴展更大容量。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 如果拋開外觀因素和品牌信仰,從便攜性和價格上考慮,山靈M2會是更好的選擇。 在聲音上M2和ZX100/ZX1并沒有檔次上的差距,都需要注意合適的搭配,如果已有了耳塞耳機去選播放器可參考上面的耳塞搭配部分詳細介紹。 對于蘋果手機的用戶,要想升級一個聲音全方位更出色的便攜播放器,建議直接考慮2000元價位以上的國內品牌,比如山靈M3、飛傲X5、DX90等等。這樣可以拉開足夠大的差距。如果這樣都聽不出差別,那再選更高價位的也白搭。(論壇里三天兩頭有人把蘋果手機神話得秒各類播放器,可見這類人也不少)。 --------------------------------------------------------------------- 第二部分:愛國者EROS H06、斯巴克cayin N5、享聲Esther M1對比評測 ---------------------------------------------------------------------- 一、外觀和操作 1、EROS H06,這是愛國者公司推出的第一臺HIFI便攜音樂播放器,實物體積比飛傲X5大一點,也更重一點。H06外觀工藝做得非常好,外型設計比較復雜,固件和操作性做得非常好,轉盤+按鍵模式,按鍵設置合理,音量采用旋鈕方式,整體操作快捷流暢。特別是其轉盤部分做得非常好,轉動平穩、阻尼適中。而相對來說飛傲X3/X5的轉盤會有一些浮動,靈敏度過高,偶爾也有反轉問題,N5的轉盤則阻尼略大。 H06在測試中發現輸出阻抗比較高,達到20.5歐,這其實是由于H06在輸出線路上加上了判斷耳機高低阻的電路,插入耳機后可自動識別高中低三種阻抗的耳機,并且會在插入耳機后,緩慢增加音量到正常音量。(理論上講這種智能識別的附加電路會對聲音有一定影響)。 2、斯巴克 cayin N5體積比H06和Esther M1稍大一點,制造工藝還是不錯的,不過外觀設計上個人感覺還是差了點。操作性上N5是轉盤+按鍵,相對N6操作性要好很多,唯一缺點是轉盤部分阻尼稍大了一點,用力轉有時容易過頭。 3、享聲 Esther M1體積和H06差不多,更輕一點。制造工藝優秀,外觀設計一般。Esther M1采用的是全按鍵操作,方向按鍵和播放按鍵都是不對稱設計,用起來多少有點別扭。另外Esther M1固件上還有一些問題,還在改進中,比如菜單選擇到底部后不會自動循環回到頂部等等。Esther M1實測輸出阻抗有10歐。按照廠方的說明是由于使用的是臺式機上用的耳放芯片,按其技術要求就需要串一個10歐電阻,防止意外短路起保護作用。 二、聲音對比:測試耳機:飛利浦X2,參考播放器:飛傲X5。 EROS H06、cayin N5、Esther M1,這三臺播放器聲音上聲音上的差別還是相當明顯,并不難分辨。從總體上來說cayin N5聲音稍偏暖一些,EROS H06和Esther M1比較中性,三臺播放器都不是那種突出解析力的監聽風格。由于EROS H06和Esther M1的聲音風格與飛傲X5有些類似,所以就把X5K拿來做對比參考。 1、聲場表現: Esther M1的外觀其貌不揚,也是享聲第一臺便攜播放器,不過聲音上的表現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Esther M1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極高的分離度和極強的空間感,各種器樂、人聲,前后左右錯落開來,聲場的立體感極強。相對而言,這次對比的其它幾臺播放器空間立體感就沒那么明顯,相對平面化一點。cayin N5的人聲和背景音樂分離度還是很出色的,人聲偏暖明顯靠前。但是古典音樂一放,聲場的感覺就和Esther M1有明顯差距。EROS H06器樂人聲的分離度則更弱一些,器樂定位感也沒那么清晰明確。 2、高頻表現: 高頻解析力直接排個順序:Esther M1=飛傲X5K > cayin N5 > EROS H06 從聽感上來說,Esther M1高頻細致圓潤,兼顧了較好的解析力和一定的音樂味,聽著很舒服,X5K高頻相對平淡一些。 cayin N5解析力要差一點,潤色修飾更明顯,泛音豐富,音樂性比較突出。 EROS H06的高頻解析力相對N5還要弱一些,高頻偏柔和,通透感要差一些。(這是相對而言,如果換做ZX100來對比,高頻延伸、細節還是EROS H06明顯更好)。 3、中頻表現: cayin N5的中頻稍偏暖一些,音樂味也更濃郁,人聲聽感相對更出色。 Esther M1中頻解析要好于N5,人聲相對N5更中性一些(對比X5K還是覺得的Esther M1的人聲更甜潤一點。) EROS H06的中頻解析力比N5/M1都要差,人聲聽著很柔和,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倒是有點類似日韓的播放器產品:涂抹細節。但不如ZX系列和AK JR之類抹得那么夸張。 4、低頻表現: Esther M1和EROS H06的低頻量感、動態、控制力都很出色,差別不明顯。X5K的低頻量感相對稍差一點,收得比較快。 cayin N5低頻量感和Esther M1差不多,但低頻控制力稍差一點,低頻的氛圍感也更強一點。 5、推耳塞表現:(均設置到低增益模式) 底噪:K3003在cayin N5上能聽到較明顯底噪,在Esther M1上有很輕微底噪,基本沒影響。EROS H06上無任何底噪。IE8在cayin N5上能聽到輕微底噪,其它兩臺播放器上無底噪。 N5的平衡口底噪明顯比單端口更大,平衡方式的RE400也能聽到輕微底噪,而在單端輸出口RE400是聽不到底噪的。N5平衡口驅動平衡版的RE400橫向聲場明顯大出去一圈,平衡口在聲道分離度上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鑒于底噪問題,建議玩平衡驅動的N5用戶優先考慮平衡線大耳機或者RE400/RE600平衡版。不要考慮那些超高靈敏度的耳塞。另外推耳塞的時候要注意選擇低增益并注意音量控制。 K3003在cayin N5和EROS H06上聽感較好,不建議N5搭配K3003,底噪問題多少會有點影響。IE8耳塞在cayin N5、Esther M1、EROS H06上表現都不錯,基本能體現各個播放器的聲音特點。 6、推其它大耳機的表現: HD650: Esther M1和cayin N5驅動HD650聽感較好,尤其是Esther M1。EROS H06 推HD650感覺有點悶,H06本身解析力不足的問題在HD650上會更突出。 HD650要推響并不難,要推出一個大致模樣來還是需要一定輸出功率。國內品牌的便攜播放器100mw左右的輸出基本夠用,雖然和臺式耳放還有很大的距離,不過秒那些高價耳塞還是很輕松。 天龍MM400:這個耳機在Esther M1/ EROS H06 /山靈M2以及ZX100等播放器上聽感都不錯,Esther M1表現最好,能把MM400細節、低頻的優點發揮出來。只有N5驅動MM400部分曲目會有點齒音。 MM400這個耳機不僅外觀做得非常漂亮精致,從聲音上來說也相當平衡,具有很好的高頻解析和低頻動態,很容易驅動。和飛利浦X2相比主要缺點是聲場不如X2那么開闊,這是MM400的封閉式耳罩設計固有的問題,封閉式耳機聲場都沒法做到開放式耳機那樣開闊。但對于外出便攜應用來說,封閉式耳罩又是必須的。對于便攜播放器的應用場合,如果對耳機體積要求不是那么嚴格,可折疊的便攜耳機會是更好的選擇,像MM400這樣的耳機,失真度遠比高價耳塞小得多,這才對得起“HIFI”這個名詞。 拜亞T1:這純粹是突發奇想,因為看到cayin N5輸出功率很大,于是接上600歐的T1聽了一下,令我吃驚的是N5驅動T1居然還能聽得下去,N5的輸出功率還是喂不飽T1的,但是偏暖、音樂性好的特點搭配T1是正合適的,所以整體聽感還湊合。再接其它幾個播放器就沒法聽了,一耳朵拿下。N5用家可以試試拜亞的其它耳機,從聲音風格上來說應該是不錯的組合。 7、數據解讀: 頻響曲線上,N5不同的數字濾波設置對頻響曲線有影響,其中,“陡降”“緩降”--這兩個選項頻響是比較平直的。“短延時陡降”“短延時緩降”“超級緩降”---這三個選項頻響在高頻段有滾降。 輸出功率N5比較夸張,這個實測數值比廠方公布的數值還要高,以后會到斯巴克廠里具體看看測試流程,查一下具體原因。就N5實際發熱量看這次測試數據應該沒什么問題。 底噪測試中N5的平衡口底噪數據明顯比單端口差,和聽感對應。 在300歐負載測試下,享聲Esther M1的TND+N失真指標比32歐負載之下更好,也是300歐負載中TND+N數據最高的一個。 三、總結: 總體上來說Esther M1和飛傲X5K都是中性加少許音樂味的風格,而Esther M1的音樂性相對X5K來說更明顯,整體聽感也更好。享聲做臺式系統長年積累的音頻設計功力確實不可小覷,目前欠缺的還是固件、操作性上的一些細節問題。(享聲的新版固件已經在測試中) cayin N5的聲音多少帶了點cayin傳統強項:膽機的風格,解析力不突出,強調音樂性。不過相對HIFIMAN HM802那種強烈、濃郁的音樂味,cayin N5做得并不夸張。還能保持了一定水準的中高頻解析力。N5強大的輸出功率其實是把雙刃劍,既能把600歐的T1推出個模樣,也帶來發熱明顯、續航時間較短的問題,尤其是用平衡輸出,這個問題更突出。底噪問題也會影響一些高靈敏度的耳塞。我是建議廠家可以適當把輸出功率降下來,單端到100多毫瓦足夠了,帶來的好處:更低發熱、更長續航、更低底噪等等更實在。 EROS H06這個播放器在國內品牌中是比較另類的,它的設計思路更類似日韓產品,更重視操作性、使用方便性(智能識別耳機阻抗、漸變增加音量等)、外觀工藝等。你說要讓HIFIMAN給播放器加個識別阻抗的電路進去米飯是絕對不干的。從聲音的解析度、透明度等HIFI性上來說EROS H06和同價位的國內品牌播放器有一定差距,但仍然比3000價位的日韓產品ZX1/ZX100/AK JR等明顯更好。對于耳塞搭配也類似日韓產品,更適合高頻解析比較突出的耳塞。極低的底噪也可適應高靈敏度耳塞。 -------------------------------- 測試數據匯總: 測試方式以及數據項目說明: 1、所有測試基于Audio Precision APX515專業音頻分析儀 2、測試負載為32歐,專門定做了高精度配對、帶負載電阻的線材,包括平衡、非平衡兩種。 再次強調:不加負載的測試數據毫無意義,部分廠商以及一些非專業網站搞出了大量不帶負載的數據,看似指標很高實際完全是誤導性的。比如聲道分離度,便攜播放器單端輸出不加負載都可做到90-100db以上,加32歐負載,只有60-70db左右。 3、最大輸出功率的數據是在不失真的前提下測得。(THD+N<1%)。部分播放器在最大音量的時候已進入失真狀態,以前那種測試播放器直接開最大音量測也是不科學的。 4、THD+N的測試數據和信噪比都是A計權下的數據,所謂A計權簡單的理解就是按照人耳對各頻段的敏感度不同,減少非敏感頻段數據的影響。行業內通行的做法都是開啟A計權,得到的數據會更好一些,也更貼近實際使用的情況。 5、THD+N測試數據有兩個,一個是標準值(32歐負載、輸出功率設定為5mw),另外一個是最佳值(數據后會標注實時輸出功率)。對于大功率輸出的播放器而言,最佳THD+N通常會出現在更高的輸出功率情況下,而SONY的播放器正相反,最佳值在更小的功率上。 6、底噪和信噪比:這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通常大家看到的數據“信噪比”是在測試到的底噪值之后再加上最大不失真輸出的DB值。也就是說你聽到一樣數值的底躁時,某個播放器輸出功率越大,他的信噪比數值也更高。 所以信噪比反應的是這個播放器設計上的功力(輸出功率越大,噪聲越難控制),而底噪值才能直接體現器材的噪聲情況。所以這次測試會把這兩個數據都放上去,大家重點參考底躁數據。 7、輸出阻抗:只有很少的廠商會在指標里寫明輸出阻抗。所謂輸出阻抗其實就是播放器的內阻,數值越低則驅動更大負載的能力就越高 8、動態范圍:這個數據有好幾種測試方法。這次提供的數據是基于-60db,1KHZ測得。實際上動態范圍這個數據并沒有多少參考價值,行業里很多人就是看底噪數據,動態范圍通常就是比底躁數據略差一點。另外這個“動態范圍”數據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器材對大動態音樂表現更好,實際聽感上其實和這個數據并無直接關聯。測試數據還是放上去,僅供參考。 9、關于測試數據,與廠家公布數據的差異問題:測試數據與所用音頻分析儀、測試用的文件格式、附加限制條件等都有關系。比如享聲公司用的是以前我用的那種DS3音頻分析儀,用的1KHZ測試文件是24bit的,(我測試用的是16bit/48khz),這樣出來的THD+N數據會有比較大差別。 ![]() ![]() ![]() ![]() ![]() ![]() ![]() |
Archiver|手機版|粵icp備09046054號|耳機網-耳機大家壇
粵公網安備 44030602000598號 耳機大家壇、www.www.2dgameart.com、網站LOGO圖形均為注冊商標
GMT+8, 2022-11-18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