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發表于《HIFI耳機指南》一書,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 本文主要總結了多年來一些新手常見的錯誤 初次玩耳機的人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音箱系統妥協到耳機系統的發燒友,這類發燒友往往是出于家庭環境、便攜需要等方面考慮“被迫”配置耳機/便攜音頻系統。這類發燒友在音箱系統上已經有一定的發燒經驗和相關知識的積累,對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聲音有比較明確的概念和目標。這類發燒友相對來說走得彎路會少點。 第二類是完全對HIFI音頻沒有概念,僅僅是想升級得到更好的聲音,從“給手機配個好點的耳塞”或者“給電腦配個好點的耳機”等簡單愿望出發,由此逐步進入HIFI發燒的新天地。這類人群是真正從零起步的初期發燒友,他們會遇到很多以前完全難以想象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以及惡意炒作的槍文誤導的人群。 這篇文章重點是針對第二類:“純正的”初級發燒友。希望能通過這篇文章讓新人少走一些彎路。 一、不可忽略的基礎知識學習 作為剛剛接觸HIFI耳機的初級發燒友,第一件該做的事情是搜索一下有關耳機和音頻發燒的基礎知識,包括: 1、耳機、耳塞不同的結構、驅動方式等,比如動圈、動鐵、靜電、平板等不同耳機單元的特點; 2、耳機放大器(功放)的原理,不同電路方式的優缺點,比如甲類、乙類、平衡放大、電子管、晶體管等等; 3、音源的不同種類和對音質影響的相關參數等,比如傳統CD播放器、SACD播放器、純數字播放器、USB解碼器、模擬與數字音源的差異,高碼率的不同格式等等。 4、音頻產品技術指標的含義和測試條件等。 詳細參考:http://www.www.2dgamear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690 了解這些基礎知識的好處不僅僅是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器材,更重要的是不會被一些商家的宣傳噱頭和概念性炒作所忽悠。 二、新手常見的七大錯誤觀念。這其中既有技術性的,也有主觀上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HIFI而出現的一些概念性錯誤: 1、以價論聲、用簡單的“好”“不好”概括音頻器材 音頻產品最要不得的就是“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因為不同音頻產品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各自的風格特點,而每個人對音樂風格上的喜好也是千差萬別。如果沒有找對自己喜歡的風格,那么再頂級的產品也是白白浪費金錢。 所以在選擇音響產品的時候第一個要了解的就是產品的基本風格特點,某些人喜歡用簡單的“好”“不好”,“同價位無敵”之類的斷語去描述器材,而沒有對器材的具體特性做描述,這是最具誤導性的。對于這類“評價”發燒友們可以直接忽略。 對聲音的評價是基于主觀感受,要想完全統一到一個數字化的絕對標準是不可能的,但是HIFI器材對聲音的還原還是有一個大致劃分標準,特別是通過不同器材的直接對比,就很容易認知一個器材的基本特性:比如聲音還原的冷、暖、柔和、剛猛等風格特點,對細節的還原、低頻的控制力、聲場/定位的表現等基本素質。所以一個有參考價值的評測應當包括這些詳細的對比內容。 作為一個發燒新手有些事情是不能偷懶的,不僅僅是需要多聽積累經驗,更要注意分辨別人對器材的評價,哪些是有參考價值的,哪些是可以直接忽略的。在現實中,新手喜歡直接看結論不看具體對比細節的更多,看到所謂“秒殺”“無敵”“一步到位”“神器”“強烈推薦”“根本不用考慮”等等煽動性文字立即心動+行動,這類文字恰恰是一些惡意炒作的人最喜歡灌輸給大眾的。這樣走彎路的真不能怨別人。 2、聲音響=推力大 常見某人描述:“音量旋鈕只要到某位置聲音就很響,結論是:這個器材推力很大”。這屬于對于音頻器材技術性的誤解。一個放大器把耳機聲音推得很響并不代表其推力大,因為還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不失真。所以在音頻放大設備里輸出功率這個參數必須包含3個方面的細節:輸出功率(W)、負載(歐)、失真(THD),通常默認失真數據是在1%,這樣的數值對于實際聽感而言已經算是明顯失真。失真數據是可以通過專業測試儀器直接測定,所以對于器材的推力大小看看可靠的測試數據即可。 舉個典型例子,SONY的D100錄音筆在剛推出的時候被不少人稱為“推力強大”甚至有人聲稱超過推力超過200毫瓦的國產便攜播放器。為何有這種誤解,就是因為D100只要轉動很小刻度的電位器就能得到很大音量,而實際測試音量旋鈕在轉到一半(刻度5左右)的時候就已達到極限失真1%,此時輸出功率僅僅為17.3毫瓦/32歐,這個值其實和其說明書上的25毫瓦/16歐換算下來差距不大,而相對mini audio 的DX100播放器378毫瓦/32歐,差了20多倍。 另外一種形式的虛假大推力是某些器材通過軟件提升推力,這種也屬于大幅度增加失真的方式,通常只有在非HIFI類大眾音頻產品里才會采用。 從實際聽感對比來說,聲音響不等于推好也是可以直接驗證的,比如D100驅動HD650耳機的表現就很糟糕,不僅是缺乏動態,中高頻失真也比較明顯,屬于典型的沒推好。 3、低音猛=聲場大 有人把低頻控制力較差、量感夸張,所營造出來的空間感(類似殘響、堂音的效果)與聲場定位混為一談,其實這完全是兩個無關的概念: A.聲場定位與器材特性相關的主要是兩個參數: a、通道分離度:指標越高聲場越寬,越能還原出樂隊應有的陣勢。 b、高頻解析和細節還原:這兩個指標越高樂器定位感越強,人耳對低頻的方位感不敏感,所以會有那些2.1音箱出來。 B.空間感、廳堂感涉及的卻是中低頻的問題,主要是低頻部分。低頻控制不好容易形成一些類似殘響的效果:一個信號結束還帶著余音的尾巴,顯得有些拖拉,同時會添加一些虛假的空間感/廳堂感。 有些人會說:能營造出廳堂感效果不是很好嗎?但是實際上錄音的時候,只要是現場錄音(大多數古典樂),已經把當時音樂廳里的殘響堂音之類的同步錄下來了,而音響器材只要做到直接還原就能體現出現場的真實空間感。低頻控制力不好實際是一種失真,夸大了空間的感覺。 4、對音樂性和解析力的誤解 最常見的誤區是把刺耳=高解析,音樂性=糊 這牽涉到主觀的聽感,沒有絕對化的標準,而參照高端的音頻器材也可以做一個相對的標準:最重要的就是遠離干、硬、刺的數碼味。 什么是真正的優秀的解析力?簡單的概括起來,好的解析力=豐富的細節+不刺耳,長時間聆聽而不會煩躁。不少人聽慣了數碼味重的ipod等產品習慣把刺激生硬的高頻當作高解析力,其實這是地道的失真。 什么是優秀的音樂性?既不是涂抹細節的掩蓋細節的軟、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細節”。中頻是人耳最敏感的頻段,人聲則是鑒別器材音樂性最好的方式,好的音樂性應該是親切自然、細節豐富,人聲與器樂拉開明顯距離。不少中低端器材因為技術成本等限制無法達到真正的高保真,所以采取刻意抹掉一些細節使聲音聽著更柔和的方式,這種方式減少了冷硬的數碼味,還是比較討好大眾的,但這種調音方式和真正的高保真還有明顯差距,最主要是人聲還原欠缺了情感和親切感。 5、神話DSD格式 但是近年來一些新產品把支持DSD作為賣點大力宣傳,使得一些新手誤解為只有支持DSD的才是“好”器材。實際上DSD只是高碼率音頻文件的一種,并不是新近才出現,錄音室母帶用的最多的格式反而是PCM 24BIT/96K,DSD格式原始錄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轉成PCM高碼率格式。因此選擇高碼率文件重點不是它現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錄音是什么格式,理論上不同格式之間轉換是會帶來音質損失。多一種格式支持是個好事,但把支持一種音頻格式說成播放器好壞的決定性因素那就完全是誤導。 6、對音頻器材技術指標的各種誤解 常見的誤解有:技術指標決定一切論、技術指標完全無用論、把聲卡RMAA測試的數據以及不規范的測試數據當“客觀數據”。 對待測試數據要注意兩點: A、首先要注意測試用的儀器和測試方式、負載情況等測試條件。 常有人把某些非專業網站用電腦聲卡+RMAA測試的數據當回事,這其實是很不靠譜的,特別是測試隨身聽,某些網站就是直接把隨身聽開到最大音量,不加任何負載用RMAA測試,不同隨身聽輸出功率都不一樣,聲卡對較小的輸入功率反應不靈敏,RMAA如果輸入功率小或者過大都會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數據。 對于臺式音頻系統用RMAA測試數據與專業測試儀就比較接近,可以在同一條件下測試相對數據做對比,但也不能拿來做絕對數值參考。聲卡+RMAA很容易受電腦等外部干擾,測試得到的數據也容易出現各種偏差。 另外也看到過一些用專業測試儀測隨身聽的數據,居然也是一樣把音量開到最大一起測THD然后拿來比較,根本沒考慮到不同播放器最佳失真數據時對應的輸出功率(起碼要統一設置一個輸出功率測試失真,這樣才公平)。還有不加負載直接測出一堆所謂數據,毫無意義。對于隨身聽而言,加不加負載得到的數據差別驚人。所以說不科學的測試數據一樣可以忽悠人。 B、音頻產品通過專業測試儀器測得的各項參數是能反應一部分器材聲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聽感。類似冷暖、厚薄、韻味等等風格特性不是數據能體現出來的。所以最具參考價值的評測應當是包含了有效的測試數據以及全面的聽感對比。 7、盲目崇拜國外大品牌 品牌效應在任何產品里都有,而在音頻領域其實品牌是最應該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國外音頻大廠拿著中國品牌OPPO的藍光機以及某日產廉價DVD改個商標、外觀就多賣幾倍價格的。如此明目張膽的忽悠,還一樣有人買。國內的一些老牌音頻企業比如山靈等目前的主要業務就是OEM,本人就曾在山靈的生產線上看到大量國外品牌產品,包括一些知名高端品牌。其中一些是完全由山靈開發設計,直接打上國外商標,由外商把價格加個零開賣。國內音頻企業其實不乏優秀的音頻設計師和優秀的音頻產品,很多產品在國外廣受好評(要不然不會有那么多OEM業務),而在國內反而難以得到公正的評價,逼的這些國內廠家成為幕后的OEM商,而國外某些品牌賺取了大額利潤,再投入巨資做廣告、宣傳繼續“神話”其品牌形象,形成一個怪圈。 作為一個HIFI入門發燒友,如果拋開品牌、盲目崇洋等因素,平等看待國內外產品,耳聽為實,那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錢。 三、新手需要學會另外一個技能:如何試聽對比器材 看了這個標題,有人肯定會說:自己去對比試聽器材也需要學習?直接用耳朵聽不就行了?聽音是主觀的,會牽涉到眾多外在因素,包括容易被忽略的電源處理等前端因素、心情平緩和緊張對音樂的不同心理感受等等。在不同的試聽場合,用不同的對比方式,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論。 很多人對比器材喜歡用瞬間切換對比方式,這種方式對一些差異較大的器材來說是有效的。但這種方式對一些差別較小的器材來說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對比音頻器材的方式是:在安靜的環境下,用自己熟悉的音樂先在一個器材上試聽一段時間,直到完全熟悉、沉浸到這個器材帶來的音樂感覺之后,再切換到需要對比的器材上,這樣兩個器材之間的差別就容易凸顯出來。這個原理其實與視覺識別一樣:外人看雙胞胎完全無法分辨,而熟悉的人就很容易區別。 所以,對于很多試聽聚會上的試聽,在不熟悉的音樂、不熟悉的器材之下,匆忙緊張的短時間聆聽,是很難得到正確結論。最多是聽個大概。包括一些盲聽對比,如果方式不正確(沒有足夠的熟悉時間和反復對比),加上緊張心理,會導致平時很容易分辨的差別變得難以分辨。 了解了這點,其實對于網絡上某些匆忙試聽(一耳朵對比)得出的結論也就可以知道其參考價值不大了。 ------------------------------------- 結語:這篇文章總結了多年來常見的初級發燒友容易犯的錯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除了了解這些常識也不能忽略去耳聽為實,多聽聽不同風格、檔次的器材,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辨識能力,量力而行,享受HIFI帶來的樂趣。 ![]() |
Archiver|手機版|粵icp備09046054號|耳機網-耳機大家壇
粵公網安備 44030602000598號 耳機大家壇、www.www.2dgameart.com、網站LOGO圖形均為注冊商標
GMT+8, 2022-11-18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